高度不確定的供應鏈關系已成為物流企業日常經營無法回避的難題。宏觀政策環境更迭、市場需求快速變化、供應鏈協同不足,重重挑戰接踵而至。物流企業如何突圍,不僅關乎著企業自身的生存與發展,更是保障我國供應鏈安全穩定、暢通運行的關鍵命題。
▍全球化變局下的物流挑戰
在當今全球化經濟浪潮中,物流企業作為供應鏈的關鍵樞紐,正處在一個充滿不確定性與挑戰的世界,高度不確定的外部環境和較落后的內部管理模式,成為了企業發展道路上的一大障礙。
從外部環境來看,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轉入“組團式”“同盟式”“集體式”發展,地緣政治沖突、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各國貿易政策頻繁調整,全球經貿格局深刻轉變,經濟發展模式由全球一盤棋向區域內一盤棋轉變。國際物流充滿變數,物流企業的運營成本與風險陡增。
同時,政策法規的變動對物流企業影響深遠。一方面,環保政策持續收緊,眾多城市為了降低碳排放、改善空氣質量,對貨車實施限行政策;另一方面,稅收政策的調整也給物流企業帶來不小的壓力,讓物流企業在成本控制和業務拓展方面面臨嚴峻挑戰。
此外,隨著消費者需求日益個性化、多元化,電商直播、社區團購等新興商業模式不斷涌現,訂單呈現出“小批量、多批次、高頻次”的特點,對物流企業的快速響應、靈活調度、運輸和配送提出更高要求。
從行業內部來看,首先,部分物流企業管理水平有限,管理理念落后,缺乏科學的供應鏈管理體系,各環節之間協同效率低下,物流成本依然高企。2024年,我國社會物流總費用與GDP的比率為14.1%,比2023年下降0.3個百分點,雖降至2006年正式建立統計以來的最低水平,但這一數據仍顯著高于美國(約8%)和歐盟(約9%)。
其次,行業整體技術創新投入不足,真正用于深度技術創新和全面數字化轉型的資金占營業收入的比例依舊較低,效率提升成無源之水。數據顯示,已全面建立物流數字化軟硬件系統的物流企業可能不及20%,具備智能化分析系統的物流企業占比還在個位數,將近90%的中小型物流企業仍然面臨著數字化轉型焦慮。
再次,面向應急保供“平急兩用”要求,物流體系和物流能力短板仍需補齊。在生產端的布局有待增加,配送末端銜接不暢。前置倉、即時配送、無接觸配送等新業態也仍在初步發展階段。
最后,行業高層次人才儲備不足,具備國際化視野、熟悉國際物流規則、能應對復雜市場環境的管理人才和掌握人工智能、物聯網、大數據等先進技術的專業人才嚴重匱乏。
在當前復雜多變的行業格局之下,物流行業正處于深度變革的關鍵時期。從行業發展的底層邏輯來看,物流行業的發展韌性與潛力并未被削弱,反而在重重壓力之下,呈現出一種蓄勢待發的態勢。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速,跨境電商以迅猛之勢崛起,成為拉動國際貿易增長的重要引擎。海關數據顯示,近年來跨境電商交易規模持續攀升,增速遠超傳統貿易。同時,我國物流大通道建設加快推進、促消費政策持續發力,一系列舉措落地顯效。消費市場的繁榮直接帶動了物流需求的持續增長,為物流行業帶來了廣闊的市場前景。另一方面,技術創新更為物流行業變革提供核心力量。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不斷涌現,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物流行業的生態。在此基礎上,服務型制造、數字貿易、智慧供應鏈等新模式應運而生,為物流行業帶來了轉型升級的新機遇。
▍構建協同供應鏈體系
近年來,國家政策持續出臺,從物流建設的角度保障供應鏈安全,緩解供應鏈壓力。2024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有效降低全社會物流成本行動方案》指出,“提高物流組織化程度和效率,促進物流與產業融合創新,加強協同銜接和要素保障!痹趶碗s多變的市場環境中,物流企業需主動作為,提質、降本、增效,助力資源的高效配置和生產要素的流動,引領經濟社會轉型和升級。
一是構建協同發展的供應鏈體系。在當前物流行業深度變革、競爭愈發激烈的大背景下,構建協同發展的供應鏈體系成為物流企業搶占市場高地、提升綜合競爭力的關鍵路徑。有條件的物流企業應積極打造一體化供應鏈服務平臺,通過先進的信息技術手段,將倉儲、運輸、配送、信息處理等環節有機融合,深度整合各類資源,科學規劃并優化網絡布局,充分發揮在供應鏈創新與應用能力提升上的引領作用。中小物流企業可積極與供應鏈上下游主體建立起長期穩定且富有彈性的合作關系,簽訂兼具靈活性與約束性的合作協議。引入供應商管理庫存、聯合庫存管理等先進模式,加強與供應商和客戶的協同,確保在復雜多變的市場環境中協同共進;亦可以通過加入物流聯盟、共享物流資源等方式,降低運營成本,提高市場競爭力。
二是加快推進數字化轉型。對于數字化轉型起步較晚的物流企業而言,當務之急是立足自身實際,全面考量業務目標、市場環境、技術發展趨勢以及客戶多樣化需求,精心制定清晰且切實可行的數字化愿景與戰略,確保每一項數字化舉措都能緊密契合企業整體發展戰略,為后續轉型之路筑牢根基。而數字化水平較高的物流企業,應充分釋放數據要素的巨大潛能,借助大數據技術對海量物流數據進行深度挖掘與精準分析,以數據驅動決策,持續優化業務流程與服務模式,大幅提升客戶滿意度。與此同時,加速人工智能大模型的本地部署,構建專屬的企業專業知識庫,為企業運營提供強大的智能支持;運用區塊鏈技術保障供應鏈數據的真實性與不可篡改性,增進合作伙伴間的信任,穩固供應鏈協作關系。
在深化智能技術和設備應用方面,物流企業需以全流程智能化轉型為核心目標,大力革新倉儲和運輸環節。此外,打造一體化智能物流管理平臺是實現智能技術與設備深度融合的關鍵,打破倉儲與運輸之間的信息壁壘,實現信息流、物流的實時共享與協同運作,全方位提升企業運營效率與服務質量。
三是提升風險管理和應急能力。在全球供應鏈復雜多變、市場環境跌宕起伏的當下,物流企業構建健全的風險管理機制和“平急轉換”機制已成為破局發展、抵御風險的關鍵之舉。建議企業定期開展供應鏈風險深度剖析工作,充分借助大數據分析、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搭建智能化風險預警系統,實現對潛在風險的敏銳捕捉與提前預警。針對不同類型、不同等級的風險,制定詳盡且具有針對性的“平急轉換”應對預案,定期組織模擬演練,在實戰中檢驗預案的有效性與可操作性,確保應對預案始終契合企業實際運營需求。在關鍵環節建立資源備份機制,保留一定數量的備用運輸車輛、倉儲空間等冗余資源。同時,建立快速響應機制,設立應急指揮中心,確保在接到應急任務時,能迅速啟動應急預案,調配資源,第一時間開展物流作業。
四是加強專業人才儲備。中國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應不斷推進商業模式的創新與實踐。這需要管理方式、管理架構和管理水平與發展相適配。要達到這一要求,必須建設相應的管理與服務團隊,健全管理人才培養機制,充分發揮人才這一要素的作用。高素質的管理團隊與人才需要具有高度的國際化視野、與時俱進的學習能力以及務實踏實的執行能力。物流企業需要加強聯合培養和外部人才引進,積極引進具有豐富物流行業經驗和專業知識的高端人才,特別是在數字化轉型、風險管理等領域的專業人才。通過加強與高校、科研機構的合作,建立人才培養基地,為企業儲備后備人才。同時加強對現有員工的培訓,定期組織內部培訓課程和研討會,提升員工的專業素養和綜合能力。
展望未來,物流行業將在挑戰與機遇的交織中,不斷探索創新,向著智能化、綠色化、國際化的方向大步邁進,成為支撐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基石。(作者系中國物流 100 人(智庫)專家,西安交通大學管理學院院長馮耕中;西安交通大學改革試點探索與評估協同創新中心副研究員劉祺對此文亦有貢獻。)
|